热电偶是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温度测量设备,它利用两种不同金属之间的热电势变化来测量温度。热电偶的发现和发展涉及到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以下是热电偶的历史主要里程碑:
Seebeck效应的发现(1821年): 德国物理学家Thomas Johann Seebeck在1821年首次描述了热电效应,即当两个不同的导体形成闭合回路时,温度差异会导致电势差异。这就是著名的Seebeck效应,为后来热电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Peltier效应的发现(1834年): 法国物理学家Jean Charles Athanase Peltier在1834年发现了与Seebeck效应相反的现象,即当电流通过两种不同导体之间时,会在连接点产生或吸收热量。这被称为Peltier效应。
Thomson效应的提出(1854年): 英国物理学家William Thomson(后来的Kelvin勋爵)在1854年提出了Thomson效应,描述了在导体中电流流动时,产生的热量和温度差异之间的关系。
热电偶的实际应用(19世纪末): 随着对热电效应的深入研究,热电偶作为一种可靠的温度测量工具逐渐得到应用。它们在工业和科学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因为它们具有较宽的测量范围和相对简单的结构。
国际温标的确立(20世纪初): 热电偶也在国际温标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上采用的标准温度表(ITS-90)使用热电偶来确定温度。
不同类型热电偶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热电偶,如铂铑(Pt-Rh)热电偶、镍铬(Ni-Cr)热电偶等,每种都有其适用于特定温度范围和环境条件的优势。
总体而言,热电偶的发现和发展是建立在多位科学家对热电效应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这些设备的广泛应用对于工业和科学领域中的温度测量至关重要。